说起人民大会堂这个事儿,咱们都知道,这座大楼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标志性建筑,1959年建成的。当时中国刚从战乱中走出来,百废待兴,能在那么短时间里搞出这么个庞然大物,确实让不少人瞪大眼睛。苏联老大哥赫鲁晓夫听说后,先是不太当真,等自己来了北京一看,才没话说。
先聊聊人民大会堂的来龙去脉。它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,那时候延安时期,共产党七大在杨家岭的一个小礼堂开会。那地方简陋,只能挤几百人。毛泽东当时就想,将来得建个能容万人的大堂,全靠自己力量。过了14年,到1958年,中央决定搞十大建筑庆国庆,包括大会堂。为什么这么急?因为1959年就是建国十周年,得拿点硬货出来展示成就。建筑面积一开始限在7万平方米,后来扩到17万多平方米。设计团队从全国拉来专家,北京建筑设计院牵头。初期方案五花八门,有的想用传统琉璃瓦顶,有的搞攒尖式大帽子,还有人脑洞大开,设计成透明玻璃盒子。但内部功能不停加码,先是万人礼堂,又加5000人宴会厅,再塞进人大常委会办公楼。面积卡得死死的,建筑师们直呼戴着镣铐跳舞。
展开剩余71%设计过程折腾了好几轮。礼宾司挑刺,说宴会厅放一层太寒酸,贵宾一进门就直奔饭桌,像大食堂。正门直通礼堂,没缓冲,缺庄严感。方案推倒重来,到1958年国庆,还没定稿。周恩来急了,指示解放思想,让年轻人上。北京市规划局加入,刘仁步测现场,觉得7万平方米不够气派,提议突破。赵冬日团队搞出凸字形平面:北边宴会厅上二楼,中部礼堂西移,南边办公楼,大厅连三部分。立面用柱廊式,周恩来点头通过。专家有意见,戴念慈说28个厅太多,闲置浪费;梁思成觉得比例放大,人进去会觉得渺小。周恩来定调:先确保不垮,寿命至少350年,风格独特就行。
1958年10月28日,开工。周恩来挂帅指挥部,用三边法: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。彭真提要求,大礼堂一层得坐3500代表,每座配桌。张镈一看圆形方案不行,只能2750座。赵冬日说圆形是周恩来定的,动不得。11月,挖基坑时西南角出古河道,辽金时期的永定河故道。施工停摆,防沉降。张镈借机改成扇形,沈勃澄清圆形是误传。基础搞定,继续推进。工地20多支青年突击队,歇人不歇马。鞍钢轧钢材,热乎乎运来。贵州樟木需求一发,当地老百姓捐自家木头。声学难题用九头鸟扩音器,每座装小喇叭,治回声。1959年9月24日,全完工。134根廊柱,4米国徽,大礼堂穹顶五星灯,70道光芒40瓣葵花500星灯。宴会厅5000人,办公区南向。全用国产材料,自力更生。
这座堂建成,世界瞅着都服气。中国速度在当时没先例,十个月从破土到落成。国际媒体报道,赞叹工程奇迹。苏联那边,赫鲁晓夫作为老大哥,本来援助不少,但中苏关系已起疙瘩。1958年,他访华谈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,没谈拢。1959年,他先去美国,转道北京参加国庆。听说大会堂建好,他问驻华使馆,使馆说亲眼见天天涨高,现在屹立天安门广场。他还是半信半疑,觉得中国条件有限,怎么可能这么快。9月29日,他飞抵北京,次日国庆。进堂时,看规模和细节,没吭声。事实摆那儿,苏联人自己也清楚,中国这步走得稳。
这事儿不光是建筑,还映出时代背景。1950年代,中苏蜜月期,苏联帮建156个项目。但到1959年,裂痕显露。赫鲁晓夫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斯大林,搞去斯大林化。中国这边,毛泽东对斯大林有保留意见,但不全盘否定。赫鲁晓夫推和平共处,中国觉得太软。大会堂建成,自力更生味儿重,材料全国产,显示中国不全靠外援。赫鲁晓夫来访,正值中苏辩论加剧。他在美国见艾森豪威尔,谈柏林和军控,回程北京,本想摆大哥架子。但看到大会堂,规模世界最大,万人堂和宴会厅无前例,他那怀疑就烟消云散了。
说白了是自信和实力的体现。中国那时候穷,但靠集体力量办大事。赫鲁晓夫的反应,侧面衬托出国际认可。接地气点讲,就跟邻居不信你家盖了大房子,等他来串门一看,服了。大会堂如今是国家象征低息配资,办大事的地方。半个多世纪过去,它见证中国变化,从封闭到开放。赫鲁晓夫那沉默,或许是意识到中国不简单。中苏后来裂了,但这建筑留下来,提醒大家实干兴邦。
发布于:山西省和业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